为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央妈重磅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集中三大领域: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


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


简单地说,碳减排支持工具有些类似人民银行再贷款,相当于商业银行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利率较低的资金支持。




这也就是人民银行提出的“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




目前,市场关于央妈创设这样一个工具的解读很多,这也使我想起当年央妈创设MLF、SLF、PSL,还有近期出现的TMLF的时候,也有不少解读。




其实,相关解读还是比较专业的,这样一个新型工具,无论对于央企还是民企,都可以降低它们的综合贷款利率。




就拿央企来说:




若在政策发布之前,5年期LPR为4.75%,假设某央企的贷款利率为4.75%+x,政策发布之后,假设央企有8成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这8成贷款的60%,可以享受央妈给予的绿色信贷——1.75%。


这样综合算一下,其实际贷款利率为3%+x,相当之前的贷款利率要降低接近2个百分点。




其实,对于央企来说,省钱不是最重要的,有钱干事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央企的融资成本历来就不高。




不过,对于清洁能源而言,央企也会面临“地主家也没有余量”的难题,毕竟风光项目都是重资产项目,有了政策的加持,央企才会有更充足的能量来提升装机容量。




相对而言,民企可以降低的贷款利率就更高(估计会高于2个点),因为相对央企而言,民企可以从银行中贷到的资金就少,自有资金更多。




我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专家过来泼冷水。




他们会指出,央行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说得很清楚,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初期重点支持领域是“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说白了,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够拿到这笔钱的。还有就是这笔钱的发放对象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地方城商行根本拿不到额度。




专家讲这两点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估计他们忽略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具体实施的方式——先贷款、再补充。




我细细琢磨一下午,越琢磨越觉得其中的意义重大。




当前央妈推出这笔钱的方式是这样的:




银行也把钱按照要求贷出去,然后再去找央妈申请再贷款,在这个时候,央妈肯定会严格审核银行是否把钱投到该投的地方去了,然后再说给其低利率贷款的事情。




这种先贷再续的模式,如果能够很好执行下去,不给银行”腾挪“的空间,未来国内货币信用扩张的模式将彻底改变。




大家都知道,前期央妈释放流动性的方式,是先释放基础货币到商业银行那里,通过商业银行实现货币扩张,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M2的产生过程。




过去,我们经常说货币超发,其实这句话说得不咋正确,我们更应该说“货币超创”,说白了大量的货币源自于信用创造,而不是说发行天量的基础货币,毕竟M2的多少跟货币乘数也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前期,央妈也没少释放基础货币,但是钱到了商业银行那里,要么转来转去跑到不该去的地方(如房企),要么在银行系统中瞎转悠(空转),很难正儿八经支持实体经济。




说实话,这也不能全怪商业银行,他们也盘算着把钱放到最安全的地方才是最合适的,如果把钱贷给某些半死不活的企业,哪天打水漂怎么办?




而当前的先贷再续模式,商业银行把钱贷出去,由于贷款的方向在清洁能源领域,并且有相当多的央企,这些企业的盈利不是大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其资金安全性大增,他们也就有动力干这件事情。


后期,一旦这种模式能够顺利推下去的话,国内资金信用扩张的模式就发生重大转折,将由货币派生信用,转向信用产生货币




如果信用产生货币的模式能够不断推广开来,这将极大促进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速度,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的功能,金融发展将真正获得内生动力。




国内经济发展引擎也会彻底由地产拉动经济,转向新能源拉动经济,新能源车-光伏-储能-芯片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会初步拉开,未来投资的机会也在这里。




尽管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