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我省自2007年开始农村金融改革,结合实际摸索出政府贴息、“一小通”等支农新模式,被誉为“中国草根金融地平线上的一道曙光”。今年,我省农民小额贷款工作继续创新,政策上实现四重突破,并继续安排1.46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小额贷款,预计能撬动小额贷款42亿元,惠及全省7万户农民。  我省贴息农民小额贷款今年取消了对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次数、贷款地域的四大限制,这意味着小额贷款贴息政策推广至海南户籍的所有农户,无论贷款期限多长、金额多高,贷款金额的10万元以下部分以及贷款期限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可获得利息补贴。  农民小额贷款是我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举措之一。今年,农民小额贷款工作继2013年后,再次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试点6年来,海南农民小额贷款活学活用‘格莱珉’模式,自创‘一小通’支农新模式。”海南省农信社有关负责人说。“一小通”模式实现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把风险防控交给科技设备,把工资发放权交给小额信贷员,保证了农民贷款自己说了算的同时,办理手续更加便捷。  至今,小额贷款已惠及我省农户约51.8万户,累计发放63万笔,总额超14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小额贷款每年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约占人均增收总额的20%。  “2010年,我省创新性将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和小额信贷相结合,开创了财政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创新的新范例。”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说,我省已发放贴息及奖补资金2.24亿元,撬动贷款金额140.25亿元,惠及农户26.95万户。  农民贷款难,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民生产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瓶颈。而农民贷款难,难在没有抵押物。6年艰难探索,我省在借鉴格莱珉模式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逐渐形成“特色产业+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的农民小额贷款新模式。  -本报记者陈怡  访谈  对象: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  “海南农民小额贷款的核心是信用贷款。虽然海南农村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借助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我们已着手开展了农民信用档案试点,通过小额信贷培养老百姓的还款意识,并通过建立信用档案,为农户持续利用信用贷款提供支持。”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5.9万户、28.3万人的农户户籍信息的采集和入库,已有超过29万户信用农户获得贷款,贷款余额累计超过12亿元,解决了全省农户因信用不足而难以融资的问题。  “求贷无门”变“送贷上门”  3月11日,记者走进东方市大坡田村农民张伍招的养猪场,马上被干净、无臭味的猪圈环境吸引住了。只见一排标准化猪舍内,100多头肉猪,正在吃食。  “4年前,我才养了10头猪。不过,我当时已研究出无臭养猪技术,但却一直找不到资金扩大养殖规模。我曾向银行机构求助,但银行因我无法提供抵押物而将我拒之门外。”张伍招说。  由于农民无法提供抵押物,而且农业风险高,容易出现违约风险,银行不愿意提供信用贷款。  为破解这个难题,海南于2007年开始积极探索,省农信社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开展农民小额贷款合作,启动我省农民小额贷款试点工作。  “以往,金融机构拒绝向农民放贷款;改革后,我们把贷款送上门,将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农民自愿组成5户联保小组,在接受金融机构信贷员5—7天培训后,只要是2万元以下的贷款,不需审批,不需抵押,就可直接发放。”省农信社有关负责人说。  5户联保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新形式,解决了张伍招等农民因为没有抵押物而无法贷款的难题,而省农信社也探索出符合海南农村发展的“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新模式。  引进政府贴息机制  随着农信社“一小通”支农新模式的推广,我省开始进一步创新农民小额贷款。2010年,省政府出台小额信贷贴息管理办法,规定凡5万元以下农户小额贷款,只要按时还本付息,本息结清后,均可获得不低于利息总额5%的财政补贴。  “借助财政贴息鼓励发放小额信贷,堪称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到目前,我省已发放贴息及奖补资金2.24亿元,撬动贷款金额140.25亿元,惠及农户26.95万户。”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利用财政资金对农户小额贷款进行贴息和奖补,有利于鼓励农民致富增收。以往农民申请小额贷款,利息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贷款积极性。而用财政手段贴息后,降低了农民的债务成本,从而提高了农民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也更能够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屯昌县枫木镇九拉村苦瓜种植户林桂美,自2009年开始贷款种植苦瓜以来,已贷过款13万元,由于按时还款,她获得政府的全额贴息,零成本借用小额贷款将2亩苦瓜地扩大到6亩,家庭收入也翻了一番。  今年,为进一步促农增收,充分发挥贴息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省将安排1.46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小额贷款,预计能撬动小额贷款42亿元,惠及全省7万户农民。  破除“输血式”农村扶贫难题  从格莱珉模式试点开始,到“一小通”支农新模式的诞生,再到政府贴息政策的完善,我省创出了“特色产业+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的农村金融创新支农的实践范例。  “农民小额贷款推广的目的是促农增收。从效果来看,我省通过贴息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款的市场化支农方式,破除“输血式”农村扶贫难题,大大提升了助农脱贫的效率。”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小额贷款财政扶贫贴息变“无偿扶持”为“有偿扶持”,增强了农民管好用好资金的责任感,大大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培养了农民讲诚信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该负责人称:“海南农村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通过小额信贷培养老百姓的还款意识,进而利用信用贷款继续促农增收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下一步,我们会继续研究小额贷款如何与信用建设形成更密切的互动,毕竟金融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讲诚信。”(本报海口3月2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