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 高江


2018年6月24日晚间,央行宣布,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此前国务院于6月20日召开常务会议时指出,支持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能力,加快签约债券股落地。根据过往经验,此次降准的快速落地也符合市场预期。


2018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3次降准。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降准置换90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净投放资金4000亿元,据央行统计,在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约束下,此次降准释放资金主要投向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并用于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与前两次相比,此次定向降准针对几乎所有银行机构,降准0.5个百分点,共释放资金约7000亿元,几乎相当于一次普降,降准规模超出市场预期。从降准的宏观背景看,本次降准十分必要且及时。国内环境方面,从5月份经济数据看,除房地产销售外,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等其他经济数据均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5月份金融数据也明显走弱,尤其是新增社融规模大幅下降逾50%,新增信贷和M2亦均不及预期,社会融资环境出现结构性偏紧的局面,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明显加大,这也导致债市信用违约潮的频发。


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反反复复,经济增长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北京时间6月19日,特朗普宣布可能将对额外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当日上证综指暴跌近4%,并进而引起全球股市大跌。全球范围贸易争端的紧张局势短期恐难以缓解,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一如我们5月以来的判断,在此种背景下,为实现扩内需、稳增长的目标,有必要保障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在影子银行萎缩和债市融资难度加大的形势下,要改变融资环境偏紧的局面,“宽信贷”将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央行6月加大MLF净投放的举措仍不足以对冲目前偏紧的融资环境,有必要在近期通过降准置换或定向降准的方式增加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本次定向降准从规模上来看,还略超我们的预期,也表现出决策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认识。


但此次定向降准并非意味着货币政策基调有所转变,央行明确表示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之所以称为“定向”降准,主要是从降准资金用途方面考虑,央行从两方面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银行降准释放资金的用途,一是为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央行鼓励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市场募集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支持实施主体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从禁止“明股实债”项目、撬动社会资金、不支持“僵尸企业”等5个方面对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项目进行了约束。二是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将降准资金用于小微企业贷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就决定了本次降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浇灌,属于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是对前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结构性去杠杆要求的呼应,既有助于结构性去杠杆(通过“债转股”完成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去化),也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合理的货币金融环境(增加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信贷投放)。为了保障降准资金的定向用途,央行还专门增加了相关约束,降准资金的使用情况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此举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提高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的能力和意愿,完善银行对小微领域的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展望下半年,全球范围内,欧元区及新兴市场经济均呈现增速下滑的趋势,在贸易战阴霾笼罩下,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屡创新低,在防风险的背景下,近期较为火热的房地产行情难以维系,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为显著。因此,我们预计下半年仍将有至少1次降准安排,形式上以定向直降或降准置换为主,继续体现决策层对经济结构性去杠杆的要求。(作者蔡浩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高江系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