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涉足金融的支付、理财、信贷等各方面,最为核心且利润最高的业务莫过于信贷业务。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电商企业通过自建小贷公司或与银行合作两种方式,向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对此专家表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不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电商放贷将具有更多优势。  与银行互补多于竞争  为了满足电商平台上小微企业的短、频、快的资金周转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电商企业将放贷纳入业务范畴,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是电商放贷的一种方式。目前阿里巴巴和苏宁已分别设立了小贷公司,而阿里小贷的放贷范围在不断扩大。  而在去年12月,苏宁电器也在重庆宣布成立苏宁小额贷款公司,苏宁电器称,苏宁小贷将帮助解决电商平台苏宁易购上的小微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小贷公司还将带来稳定的收益。  阿里小贷的放贷数据确实令业界印象深刻。今年7月12日,阿里巴巴金融部门在微博上称,其累计投放贷款已超过1000亿元,户均贷款4万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何嗣江表示,极少有银行的贷款额度能够下沉到4万元的级别,目前电商小贷公司与传统的信贷机构更多是互补,而非竞争。  “一方面出于垄断地位,一方面要考虑信贷成本,4万元的企业贷款属于"小小微"贷款,银行是不会去做的。就连农村合作社的笔均贷款也要20万元左右,数万元的信贷额度,恐怕是全信贷行业最低的。” 何嗣江说。  此前,阿里巴巴金融业务部门负责人胡晓明曾表示,阿里小贷单笔小微信贷操作成本为2.3元,而一般银行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在2000元左右,因此银行不能下沉到如此低的额度,加上滚动放贷、随借随还的机制,小微企业的信贷成本要比名义上的18%的年利率(以万分之五的日利率换算)要低许多。  电商与银行贷款理念不一  除了自建小贷公司的模式,还有部分电商企业选择与银行合作的方式放贷,将平台客户推荐给银行,帮助他们获得银行授信。例如,苏宁除了自身的小贷公司,还推出与银行合作的“银行保理”授信业务,覆盖国内7家大型银行。而另一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则选择与中行上海分行合作,向京东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京东扮演供应商与银行之间的授信角色,资金的发放则由银行完成。  实际上,阿里巴巴在自设小贷公司前也曾与工行、建行合作,推荐电商平台的企业给银行,但记者从权威人士处得知,双方后期的合作并不顺畅。例如,阿里推荐100家企业,银行按照自己的标准最后筛选得仅剩几家能获得贷款。此外,阿里还免费向银行提供电商平台数据,最终阿里巴巴脱离银行,自行做起了放贷业务。  何嗣江表示,自设小贷公司及与银行合作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自主性大,但放贷规模受到资本金限制;后者放贷规模和平台大,但受银行的制约多。  艾瑞咨询分析师李超称,银行与电商在放贷的理念上根本不一样,银行强调抵押担保,电商强调运营数据和信用,所以两者的合作很难协调。  不过,李超也承认电商小贷的放贷能力有限,“阿里巴巴两年内的累计放贷1000多亿元,而上海市四大行一年的放贷量就轻松超过这个数了。”  人人聚财网首席执行官许健文认为,无论是通过电商小贷还是借助银行放贷都是殊途同归—为了让电商平台上的企业能借到钱实现生产或者周转。而电商对于自身平台上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最了解的,这就解决了信贷业务的最大难题—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信贷提供方获得最准确的风险定价能力,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非常鼓舞的事儿。许健文还指出,如果电商小贷盈利能力逐渐增强,自然会吸引场外资金帮助突破其资本金瓶颈。

  何嗣江表示,虽然目前电商的小贷与银行的客户群体并无重叠,但是全面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客户群体肯定要下沉,将对“小小微”贷款更重视,到时银行就需在与电商竞争和合作中间做出选择;对于放贷资本金不够的电商企业来说,还可将金融服务“外包”,出售欲贷款的用户的数据给银行,从中赚取可观的利润。(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