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招商银行有关人士介绍,该行通过量化评分卡技术和决策引擎系统的运用,提高“坏客户”识别的精准度,以大数据为驱动,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精确化和高效化线上贷款风险管理体制。  浦发银行则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科学诊断和处理,并建立了反欺诈模型,嵌入到各类互联网金融应用场景当中,范围覆盖了直销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支付网关等电子渠道。在保证产品用户体验的同时,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用户交易行为特征,加强对欺诈交易的识别、预警和拦截能力,提高资金账户的安全系数,不断提升风险预警控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据了解,银行同时还纷纷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以及其他国内金融机构同业、支付安全联盟等机构交流与沟通,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完善风险信息大数据库,为实现及时、高效、精准的安全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片蓝海银行集体发力消费信贷  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个人消费性贷款同比增长19.6%,高于其他贷款增速。  另据艾瑞咨询机构预测,中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可达18万亿元、22万亿元和27万亿元的规模。  如此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可谓一片“蓝色”。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纷纷发力消费信贷领域也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同时,随着我国个人消费观念以及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日渐成熟。未来消费信贷将逐渐成为零售银行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银行早已纷纷布局,工行的“逸贷”、建行的“快贷”都是去年就已经推出的产品。今年以来,更有多家银行发力移动端。比如近日建行推出了“手机快贷”,即网银快贷的手机版。贷款实现了绝对的“秒批”,只要登录建行手机银行,动动手指头,秒申、秒审、秒签,三步即可在手机上完成签约,贷款门槛最低降至1000元。同时建行为了庆祝快贷上线一周年,利率由原来的6.6%,直降1个百分点至5.6%。这一费率也是现有的银行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中十分实惠的。  此外,除了“秒贷”“闪贷”等传统消费类贷款,各银行间的其他消费类贷款也是五花八门,比如租房、旅游、投险时也都可以选择消费类贷款,同样不需要各类抵押、担保、资料等,只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就可以轻松实现。比如平安推出的“租金贷”,即房屋租金可借贷,免息期高达50天。工行的“居逸贷”,是为房产交易税提供贷款,最高额度为房产交易价格的10%,但最高不能超过50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央行的金融数据统计首次细化了各项贷款的统计,个人消费金融的增长趋势明显,随着个人融资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消费信贷将日渐成为银行另一个竞争激烈的重点创新领域。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未来3到5年是银行经营分化的时期,平安银行的战略就是在消费金融领域深耕细作。